海量资讯 定时更新

为您提供最前沿、最专业的行业技术资讯和技术分析。

“指尖上的政民互动”靠谱儿吗?

发布时间:2013-12-27 09:55:41来源:安徽商网 浏览次数:5232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着重强调政务微博、微信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将“政务微博、微信”作为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网站”并列的第三种政务公开途径。目前,政务微信开通和使用情况已被纳入了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可是现如今,对于政务微信在政民互动的作用发挥上,似乎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统计数据,目前虽然已经有3000多个政务微信上线,但绝大部分政务微信只是一个摆设,已经成了僵尸号。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策略其实给了政务服务机构很大的施展空间,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就等于把线下服务搬到了线上,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说,这就是一种颠覆,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政务服务的颠覆。但是,这一年来政务微信应用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专家们的预言没有实现,大量的政务微信账号甚至都已经没有更新了。其实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因为从趋势上看,虽然政务的互联网化是必然,但微信政务其实并不是政务互联网化的最佳通道。

而微博在政务服务方面比微信发展的时间更长,已经度过了最初始的摸索期,开始进入正轨。也有很多优质账号的出现,这些都是后来的微信所不能比的。如此一来,留给微信的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这跟IM市场是一个道理,微信已经做起来了,就没来往易信什么事儿了。另外,从电子政务的出发点来看,主要还是以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为主,而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微博的作用显然要比微信强大很多,这也就是大量的微信账号已经不更新的原因所在。

其次,政务服务多头并举,微信无法解决体制问题。以前大家说微信应用的优势是轻应用使用成本比 native apps低,这是从下载安装的角度来说的。现在看来,在微信上使用一个账号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缺乏发现机制。即使某个政务服务可以通过微信来实现,但用户很难知道哪一些业务是可以通过微信解决的。另外,由于多头并举的体制问题,政务服务是非常细化的,某一个服务可能牵扯到很多个机构,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一方面政府机构很难把众多的复杂的问题都打包进一个微信里,另一方面如果同样采用一个部门一个号的策略,那样对于用户来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去找到N多个微信号,过高的使用成本又会将用户逼到的PC端。

所以说,指望一款产品解决用户所有需求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微信也是一样。虽然它在改造互联网的过程中确实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但是互联网对政务服务的改造却不一定有微信什么事儿。

免费开通产品体验功能,在线试用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