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方兴未艾,政务微信已崭露头角。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以及政府各项工作深入结合,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是政务微信发展的关键所在。
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如今,微信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而继“官微”之后,政务微信也成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信“政务微信观察” 最新公布的统计,截至5月2日不完全数据,全国已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突破1000个。
网络问政新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微成都”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赶潮儿。由于这类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政府机构的后台身份,加上微博问政之风的先例,因此被称为政务微信。“虽然我们被评为最具亲和力的政务微博,但在微信上,他们把我们称为小微,认为我们就是一个爱吃爱玩,每天给大家发新闻、能互动的辣妹子。” “微成都”主编任勇说。
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字回复功能让网络问政“秒回”成为可能,只要在后台数据库做好相应设置,政务微信能根据用户提问的关键字自动回复。未能自动回复的内容,管理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人工回应。
微信公众平台为政务机构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更强、私密性更高的沟通空间,但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研究员侯锷认为,微信平台一些规则的弊端正在阻碍政务微信的进一步发展。
“微信平台上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投诉、曝光的内容,核实相关材料后,我们会把其中一部分发布在微博上。”任勇说,关注者在微信上能更好地跟我们沟通问题,我们把它发布在微博上则能形成更好的监督。
当然,政务微信是否能进一步推动政府为民服务的“威信”,关键还在于“用微之人”。侯锷认为,在政务微信刚刚萌芽、形态未定的时候,有必要提个醒: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政务微博,不少都沦为“僵尸”。微信一旦用于政府服务,就应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完善,要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以及政府各项工作深入结合,真正发挥出微信的正面、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