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资讯 定时更新

为您提供最前沿、最专业的行业技术资讯和技术分析。

中国工程院立项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

发布时间:2014-03-25 10:27:17来源:21世纪经济报 浏览次数:5916

3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系统院士论坛上,据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透露,中国工程院今年完成第一期智能城市项目之后,将进行第二期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城市大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医疗等尚待聚集。

早在两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启重大专项《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个专项把智能城市的建设分为城市建设、信息、产业、管理等四个领域的智能化,分别由一批院士担任负责人,并提出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两万亿投资盛宴

作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增至近200个,其中第一批试点城市中80多个城市签订了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意味着这些试点城市进入了实质创建期。

据潘云鹤透露,根据发改委向全国政协的报告,到2012年年底,已经有超过23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估计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今年两会期间,包括杭州等更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提案。由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落脚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需要相应的政府配套资金引导。

根据国开行与住建部下属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签订的《“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开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协议,国开行与住建部将以推进城镇化为引领,加强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城镇水务建设和运营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建设资金的来源是智慧城市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开行已与住建部签订800亿的智慧城市专项协议,但真正用起来的钱还不多,主要原因是智慧城市的系统很多时候是服务型的,不是盈利性的,更多体现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其还款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来保障。”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阎镜予看来,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期,需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需要用有现金流的短期可盈利项目,带动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的服务性、公益性和长期投资项目,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平衡智慧城市建设各个参与主体的长短期收益,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第一推动力。随着智慧城市产业稳步壮大,物联网、云计算等规模化效应呈现,成本大幅度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

免费开通产品体验功能,在线试用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