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背景
4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要着眼发展大局,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用力,务必抓出成效。
会议要求,对督查调研发现的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聚焦促进公平竞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破除市场壁垒、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拿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要加强跟踪督办,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对督查调研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逐条分析研究,在制定出台政策时积极予以吸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适时总结推广。
聚焦·嘉宾
何茂春,国务院参事。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缺。”国务院参事何茂春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认为,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分赴地方开展实地督查,就是紧盯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用跟踪督办和“回头看”的方式力求切实解决问题。
实地督查哪些问题?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以专题会议的形式研究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释放出“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强烈信号。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曾在3月下旬通过“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影响营商环境建设5方面的问题线索及意见、建议。4月开始,国务院办公厅赴20个省、区、市,针对营商环境相关问题实地督查。
根据中国政府网公示的信息,此次国务院办公厅赴地方开展督查,重点关注企业在办理迁移或者注销业务时,有没有遇到被故意拖延等情形,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有关地方以注册地、所有制等条件进行排斥限制,甚至指定供应商的情形,企业有没有遭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或有关单位和人员吃拿卡要等情形,企业在办证、办事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政务服务不便利,有关单位在规定程序和材料之外增加办理环节和申请材料的情形,企业在和有关地方政府签订合同并履约后,有没有遭遇当地政府以各种借口不兑现承诺的情形等五方面问题。
为何如此关注营商环境建设?
近期,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等一系列举措出台。何茂春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一系列举措落地,再次释放出鲜明信号: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事实上,一项项举措落地背后是顶层设计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再到《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印发……近年来,我国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在何茂春看来,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缺。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此次国务院派督查组分赴地方开展实地督查,就是紧盯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破除痛点、难点,力求切实解决问题。
国务院督查组如何进行督查?
如何开展督查?“查”谁,谁“督”?根据2021年2月1日施行的《政府督查工作条例》,政府督查重点督促检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督查对象法定职责履行情况等。政府督查可采取访谈、暗访、听证、评估、约谈、调阅复制材料、“互联网+督查”等方式。
历次国务院督查披露的信息显示,每个督查组均由一位部级官员带队任组长,并根据每个督查组督查任务的不同,安排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的司局级干部参加。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等也在督查组受邀之列。
何茂春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到了被督查省、区、市后,国务院督查组首先听取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自查报告。随后,督查人员会就某方面的自查报告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与相关方面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国务院政策措施的看法。在何茂春看来,这样的座谈会并非“泛泛而谈”,甚至有时还有“正面交锋”。
“督查组每晚都要闭门讨论,整理当天收集的素材,交流对当地工作的看法。”何茂春透露,督查结果将形成反馈意见,提供给被督查的地方和部门,并汇总上报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