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对一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会产生直接影响。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面对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洞悉新时代区域发展规律,抓住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地域,先后部署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新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重大决策。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些重要指示要求,站位高、谋划深、指向明,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经略后方、畅通循环的深谋远虑,蕴含着厚植增长极动力源比较优势的方法论,蕴含着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实践论,蕴含着贯彻落实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格局论,为下一步四川和重庆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加快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深刻把握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理论创新,践行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的使命担当。
一是“形成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战略方向。在现代区域经济格局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人口和经济的主要承载空间,集聚能力强、空间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增长极的形成是城市经济做大做强的过程,强调内生自强;动力源的形成是城市成为区域发展引擎的过程,强调创新驱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国家发展全局,深刻指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这为成渝做强极核功能提供了基本遵循。成渝地区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53.8%,比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仅有6.5万元左右,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55%、40%左右,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承载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战略纵深所在。
二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发展是不断从非均衡走向均衡进而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洞见区域发展规律,深刻指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强调“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合理分工是优化发展的前提,优化发展是合理分工的目的。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而是应在符合各地区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谋求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动态平衡,尊重和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川渝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差异性较大,不利于区域综合能级与竞争力的提升。这决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不是成都、重庆两城简单化的功能疏解、减量增效,而是在做优做强“双核引领”的同时辐射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培育若干特色化、错位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释放中部经济腹地潜力,进而逐步推动区域的均衡发展。
三是“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的战略任务。“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格局的分界线,其东南方43%的国土承载着94%的人口,各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领先;其西北方57%的国土供养6%的人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难以承载大量人口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当前,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可以预见“胡焕庸线”的西北方地区面临的人往哪儿去、产业怎么办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强调“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成都、重庆处于“胡焕庸线”的东南方,战略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强于其他西部城市,只要各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渝地区就能承接更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转移出来的人口和产业,为破解“胡焕庸线”难题、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深刻把握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勇担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城镇化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全面回答了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新型城镇化为了谁、新型城镇化怎么干等重大命题,形成了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我国有序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突出发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协调发展道路。放眼全球,各大世界级城市群,都是推动创新和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一批世界级、国际化的大城市群”,强调要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典型的双极核城市群,优化成都和重庆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形成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统筹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是形成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体系。“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其基本内涵是指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变“重物轻人”的传统城镇化思维,把市民作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揭示出城镇化的价值目标和动力源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承担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的重任,又因优良的生态禀赋肩负着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成都坚持“让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的价值归依,通过在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创造宜居美好生活、营造宜业优良环境、健全现代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先行示范,着力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的深刻转变,书写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表达,为各地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提供新型范式。
第三,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西部的理论创新,履行巩固战略大后方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形势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全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战略安全上,提出要推动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在产业安全上,提出要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在科技安全上,提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在生态安全上,提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在粮食安全上,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些指示要求清晰指明了新时代成渝地区建设巩固战略大后方的根本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西部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发展。
一是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入发展、现代生态科学规律深刻把握和人类未来发展前路深邃思考的集中价值体现,孕育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长效思想机制和有效解决路径,是构建科学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行动指南。面对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都、重庆是长江上游的超大城市,成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并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方面提出重要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成渝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的深切期许。成渝地区必须牢固树立大生态观大发展观,彰显上游担当,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常态化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及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是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作出的深刻回答,指明了通过促进国际安全来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根本路径。“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深刻体现了中国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关系的开放理念,内嵌着使冲突性地缘政治转变为合作性周边共同体的安全逻辑。成渝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国家无可替代的战略后方与相对安全的战略纵深,在国家安全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区是连接中原和西藏、云南的重要枢纽,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成渝要牢固树立大格局观大历史观,一方面,深化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多措并举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国家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做大内循环回旋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国际门户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等优势,拓展与欧洲、RCEP成员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外循环的新增空间,打造西向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将战略后方腹地优势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形成经略周边的综合优势,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系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