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技术要素、新型的知识要素、数据要素等在各类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让与智力成果相关的要素资源在市场上有序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推进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和不断提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正在助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让知识产权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充分流转、有效转化、竞相绽放。
完善保护制度 创新主体受益
“自主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
“注重专利布局,更要促进专利的运用,对于高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而言,这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
“拜耳真切感受到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也逐步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目前,中国已成为拜耳全球知识产权布局的第一梯队和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
来自不同创新主体的声音,汇聚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声场”。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升至82.04分,这一数字比2012年我国首次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的63.69分高出18.35分。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不断提升,正是源于我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惩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可或缺。近年来,面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商标法、专利法先后完成第四次修改,为知识产权保护筑牢法治根基。尤其是在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中,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等,随着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完成全面落实到位,从制度层面实现知识产权“严保护”。
2022年,北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发现,多家小型超市涉嫌对其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随后分批向法院提起多起诉讼。不久后,该公司又将大部分案件撤诉。原来,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促成和解达成,将13件商标侵权纠纷化解在开庭前。这是我国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一个实例。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指导管理的调解组织达2088家,各级调解组织累计受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9.4万件。不仅如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组成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正为知识产权在市场上有序流动全方位护航。
知识产权保护既难在一个“快”字,也贵在一个“快”字。在全国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构,布局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让经营主体真切地感受到“快保护”的便捷高效。截至目前,全国在建和已建成运行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数量达到76家和48家,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备案的各类创新主体超19.3万家。2024年前三季度,已运行的保护中心和快维中心共受理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案件9.8万件,平均处理周期在2周以内,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维权渠道。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9.2万件,同比增长5.3%;商标注册12.1万件,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专利恶意无效和商标恶意注册、“撤三”等行为,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侵权案件依法加快办理,相继妥善处理涉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泰国、丹麦等国家相关企业的多起知识产权纠纷。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召开的多场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座谈会上,众多外企代表纷纷表示,中国快速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坚定了他们在华加大投资的信心。2023年外资企业对华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达到80.55分,比前一年提高了1.44分,实施“同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让外企来华投资吃下“定心丸”,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转化运用 要素高效流转
知识产权,在转化运用中实现价值。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近年来,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健全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制度等,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元;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我国企业用于自主品牌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是用于代加工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的两倍多,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突出。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它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实现转移转化,产生效益,推动发展,实现创新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优化知识产权转化效率,推动知识产权与各类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是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的核心,也是建设高标准市场的应有之义。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市场体系”。专项行动开展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对全国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摸清了知识产权市场“货物”存量;持续推动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强化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专利技术实现创新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在着力描绘知识产权市场体系轮廓,激发知识产权资源流动意愿。
在此基础之上,我国专利运用次数上升趋势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超过3.8万次,同比增长24.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7922.3亿元,同比增长60%;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072亿元,同比增长7.2%,均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到,一些“沉睡”的知识产权被充分“唤醒”,在市场上流转起来。
提升服务效能 营商环境优化
营商环境的优劣水平决定了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满足经营主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发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从进行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到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再到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助力,成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无论在全国哪里,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我国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资源高效对接,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达到474家,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50%。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新主体能够就近享受到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意见》,推动全国层面知识产权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服务超300万次,包括知识产权咨询检索、导航分析、风险预警、维权援助、转化运用和品牌建设等,有力保障各地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一环。发挥好知识产权的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将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